“荣宅魅影,一次关于后窗的窥探”
《南方人物周刊》
文:林阆

 

荣宅是上海百年历史的缩影,这里曾经是清末民初民营实业家、面粉大王荣宗敬的私宅,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PRADA 基金会接手这座府邸后进行了复原,并使其作为艺术空间恢复了昔日韶华。



“荣宅魅影,一次关于后窗的窥探”,《南方人物周刊》,35期,2019年11月

文:林阆 编辑:杨静茹

 

荣宅是上海百年历史的缩影,这里曾经是清末民初民营实业家、面粉大王荣宗敬的私宅,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PRADA 基金会接手这座府邸后进行了复原,并使其作为艺术空间恢复了昔日韶华。听说在改建这座百年老宅的时候,建筑师们无意中在荣先生的办公室后发现了一处秘不示人的暗格,里面还有一个原封未动的保险箱。谨慎起见,他们在多方见证之下,同步录像了保险箱被打开的过程:里面并无金银细软,竟藏了一大叠当时的旧报纸!

 

充满故事的老宅总是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艺术家李青因此假想这种房子依然有人或幽灵居住。他用声音裝置模拟出有人在楼上走动的声音,旧式地板上的足音很快把观众带入微妙的故事氮围之中。

 

这种纯粹与戏仿、真实与复制、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贯穿了这个特别的展览。荣宅中当年的房间被赋予了新的功能,被艺术家打造成舞厅、卧室浴室和卡拉OK房。房间里负责介绍的礼仪小姐会主动提醒你:欢迎来到荣先生大公子的卧室……

 

放着紫红色大床的卧室背后,椅子上放着的毛巾仿佛在提示你,有人刚刚在这里浴罢,擦身。这是一个博纳科夫式的男作家,他正对的墙面上,贴满了他在不同国家旅行时收集的见闻,有杂志、招贴、地图、明信片、景点门票和交通票据这些图像上总有一些部分被绿色的方块遮住,仔细一看,那是绿色的面部吸油纸,已经被人用过的地方,因为肉身的油腻变得半透明,露出下方影影绰绰的人脸。而对面的墙上,则是整整一排世界各国不同版本封面充满各种绮思的《洛丽塔》,留声机里不断传来20世纪50年代的蘼靡之音。

 

楼进门正对着的所谓“中 堂”,壁炉上方悬挂着荣宗敬和李青想象中荣家孙女二位一体的肖像。这是李青常用的艺术手法,所谓“互毁而同一的画像”:先绘制出两幅不同的肖像,趁颜料未干时把它们互相贴合,让两幅画彼此摩擦叠印,直至两幅画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似是而非的融合体。

 

宴会厅也是过去大家族开社交舞会的所在,这座环形的大厅四周都是气派的半落地窗李青在窗子上贴了外景图片每一扇窗子上都是一幅他收集来的杭州民居的图片。在过去的20年中,杭州郊区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建造独立住宅,他们根据各自对奢华美好生活的理解,积极从世界各地的建筑里寻找灵感,对安身之所展开了大胆设计。这些乡村房子往往呈现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混搭风:有的是哥特的尖顶、有的 是洋葱头式的东正风、有的走琉璃砖瓦的亭台庙宇风,还有的贴满了饱和色瓷砖,下面就是农田或泥泞失修的土路,随地散落着水管……站在豪宅之中透过玻璃打量外面的这些房子,就像荣先生四周再次包围了贫下中农和乡村新贵,阶级差别和阶层变迁被外化得既合理,又荒延。

 

李青式的冷幽默就是如此,他自己不笑。他在一楼打造了一间暗黑的房子,因为没有光源,你会马上被窗子上镶嵌的几块小显示屏吸引住。这些小显示屏上轮番跳动着一些霓虹灯字符,都是李青多年来在各种城市霓虹灯上搜集来的字,这些字字体不同,大小各异,在黑暗中发着荧光,依次闪现,你的视力ー个字一个字地搜索着这些字,连在一起,慢慢地拼出了一则又一则既无厘头、又似曾相识的社会新闻:

 

某-房-产-大-亨-被-爆-出-轨-女-助-理-近-日-与-原-配-协-议-离-婚-巨-额-财-产-面-临-分-割-其-中-包-括-其-收-藏-的-大-量-艺-术-品

 

曾-经-依-靠-摆-地-摊-卖-虾-为-生-的-青-年-诗-人-经-过-三-十-年-辛-苦-经-营-其-连-锁-餐-饮-品-牌-于-近-日-上-市-昨-日-该-著-名-企-业-家-向-母-校-捐-赠-万-本-图-书-包-括-自-己-创-业-日-记-集

 

在现代社会中,“窗”的定义早已突破了边界,它不仅仅是建筑上的一个通风口,可能也意味着电脑的操作系统,意味着我们赖以阅读或观看的各种屏幕和界面,意味着信息的传递与交互,我们依赖窗口辨认外界,并确认自己的庇护所。城市的语法和霓虹的词汇,构成了观看的全新经验一一窗里的人看向外面,窗外的人窥探里面,窗里窗外的人事和景物早已快速变迁,只有这扇“后窗”是永远的取景框。

 

 


 

 

 

liqingstudio@qq.com

 

此网站所有版权归李青工作室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