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比邻:格格不入而又亲密无间”
《艺术当代》
文:王静

 

“法租界有两个诗人,一个俄国人,一个美国人,一个沉默于纪念碑,另一个虚无于霓虹……这里,所有格格不入的,都能亲密无间。”这是艺术家李青为其最新的个展“若比邻”中的一组作品所创作的诗歌,在不经意间点明这场展览的关键词:“格格不入”,又“亲密无间”。



“若比邻:格格不入而又亲密无间”,《艺术当代》,1期,2014年1月号,84页-86页

文:王静

 

“法租界有两个诗人,一个俄国人,一个美国人,一个沉默于纪念碑,另一个虚无于霓虹……这里,所有格格不入的,都能亲密无间。”这是艺术家李青为其最新的个展“若比邻”中的一组作品所创作的诗歌,在不经意间点明这场展览的关键词:“格格不入”,又“亲密无间”。

 

“若比邻”是李青围绕上海这座大都市展开的一系列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思考。如新作《邻窗》系列装置,艺术家选取了本地居民家中普通的旧窗户,并将窗外的异国建筑风景用画面表现出来。窗户实物和风景建筑画面的结合产生了一种虚实之间的叠加,除了在视错觉中呈现出的对比,似平还存在着时空的重叠,中西方的差异也在这里被对立起来。

 

然而,艺术家所描绘的“异国情调”却不过是上海本地的道风景。窗外充满的异国风情,如国内充斥着大量的国外文化场景,这是中国在现代主义运动中急切地想与西方世界“比邻” 而产生的一种状态。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国内人们旧有的生活似乎没有产生沖突,虽然期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但却很难让一个生活在都市中的人面对此景产生什么虚幻感,反倒是交融在起了,成为一种正常的视觉体验。这是艺术家想要剥开的一种被人忽视的“悖论”,并将其放大表现出来。作品《窗棂诗稿》 进一步对这种现状做了阐明,旧窗上歪歪斜斜地涂鸦了些许文字,是改写的俄国诗人曼杰施塔姆(O.E. Mandels-tam)的两首描述圣彼得堡的回忆诗歌,被改动后的诗句直指上海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将两种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跨越时空地并置,“叠加”是一种表现方式,在此之前,李青早期的作品常用“双联”并置,如《大家来找茬》(2005年)、《互毁而同一的像》(2007年) 系列等。《大家来找茬》源于一款风廃一时的电子游戏,李青取其形式,画两幅几平相司的作品,借其中微小的差异,将观众引入一场视觉游戏中。《互毀而同一的像》则更为有趣,在“并置”的同时已经渐入“叠加”。两幅绘画在颜料未干时被艺术家粘贴后再次展开,画面之间相似与差异的界线被涂抹,“互毁” 消解了图像的表面意义,将观众引入艺术家要表现的主题——人性的复杂、时境变迁、共同的社会经验或是一个时代的感情表达。

 

在此次展览中,场景的叠加、时空的叠加、记忆的叠加……被李青灵活运用着,其中的“悖论”,带着某种充满诗意的抒情味道,被李青一一呈现出来。

 

“若比邻:格格不入而又亲密无间”,《艺术当代》,1期,2014年1月号,84页-86页

文:王静

 

像《诗人、派对和我》和录像《甜味雕像・上海普希金》都是同一主题的作品,展现的是画廊 Leo Xu Projects 周边的场景。相邻街区内一尊普希金纪念雕塑正在被一种代表大众文化的巧克力缓慢地覆盖,雕像附近一个叫做“骆驼 The Camel”的酒吧人声鼎沸,门口已排起长龙。李青在此借用上海艺术家周铁海对骆驼形象的指向,“骆驼”代表的是一种流行文化和一个新的消费时代。如果说被巧克力覆盖的上海普希金,是一种趣味的叠加和取代,那么雕像和酒吧的偶然相邻,却是恰巧把两种不同的精神取向交集起来。作品中,艺术家作为旁观者出现在画面里,伫立在角落里,怀有一种冷静旁观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这组作品背后的墙纸,源于李青的织锦作品《翠盖笼烟》。织锦为新中国初期的装饰品,反映的是当时中国集体主义的美学趣味,在此以波普拼贴的形式展现,和墙上的作品再次叠加,艺术家欲呈现的是中西方文化的重复化的结合。整个场景正如前文开头处的那首诗歌所描述的:“……李青的作品语言复杂而多变,他所展现的图像早已从最初反映现实功能转为图像之间的相涉,无论是双联并置还是图像叠加,都不过是他在艺术探索中的一种手法,其目的是可以穿过图像通往更深刻的指向。对于当下,艺术家认为中国在自身 的历史经历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已经开始变得扭曲,他在装置《轮回记・两个女人》中摆放的多肉之物并非是纪念碑下的绿化,实则表现的是一种扭曲的生命形态。基于此,南昌起义纪念碑 中的女性形象,经换装后出现在西方国家常见的剧院中。两种不应该重合的事物却在这里重合,原本生硬的碰撞却在我们的生活中看似合理地出现,这种过快的转变过程,必然促成矛盾的加深。李青带着对“视觉形式即政治”的认知,展开这场关于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之间关系的讨论。

 


 

 

 

liqingstudio@qq.com

 

此网站所有版权归李青工作室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