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大教堂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15年5月16日至6月15日

“大教堂”题目引自美国作家雷蒙德 · 卡佛的小说标题,展览作品包括李青2012年至今的多组绘画、绘画装置、录像等媒介的创作,展览主题延续了李青近年来所关注的对世俗、信仰、情操、文化身份之间复杂关系的探究与揭露,并以嫁接形式创造和现实干预的方式指涉了世俗神话学、资本主义夸饰、种种现实化的白日梦等诸多批判性的观念,以反讽、戏仿、隐喻等多重修辞表达了历史视域中普遍存在的焦虑与不安。


“李青:大教堂”展览现场,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大教堂”题目引自美国作家雷蒙德 · 卡佛的小说标题,展览作品包括李青2012年至今的多组绘画、绘画装置、录像等媒介的创作,展览主题延续了李青近年来所关注的对世俗、信仰、情操、文化身份之间复杂关系的探究与揭露,并以嫁接形式创造和现实干预的方式指涉了世俗神话学、资本主义夸饰、种种现实化的白日梦等诸多批判性的观念,以反讽、戏仿、隐喻等多重修辞表达了历史视域中普遍存在的焦虑与不安。

 

李青擅长调用多种媒介设置个人化的当代艺术现场,通过物象之间相异又并列的关系及其复杂的指涉,以冷静笔调诱引观众进入他铺陈的语境之中,其关于历史与现实关系的讨论不乏尖刻的讽刺和黑色幽默,语意则在现场的关联与互动中自发外泄。

 

本次展览还将首次呈现李青大型绘画装置《乡村教堂》。李青收集农村的废旧木窗和木头,搭建了一个带窗的教堂局部装置,窗上则是另一幅乡村教堂的图景。装置本身具有强烈的废墟感,材料即为生产与消费过程的残留物;而乡村教堂的形象则具有艳丽的媚俗感,仿佛已经沦为拜物教 的夸饰物。在此,“窗”的意象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将装置与乡村教堂的形象区隔开,建构了“观看”的行为;另一方面,它使“废墟”与乡村教堂的形象之间形成互相指涉的关系,仿佛同时消解了残留物的衰败与物象的虚假繁荣。绘画装置通过探讨“物”与“目光”的关系揭示了“物象”的政治建构性,并强调了“看视”行为本身。同样,“窗”的意象作为隐喻,也出现在本次参展的“邻窗”系列和引入了“镜面”的《镜窗 · 三岛的花园》之中,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视觉形式即政治”的体认。

 

在被后资本主义技术统治所建构的全球景观所笼罩的现代社会,似乎一切均在历史的失语性盲目中速朽,现代人再无法明辨现实与拟像、自我与外物的差异。置身本次展览“大教堂”的同时,观众也将进入观看主体的建构与被建构的轮回之中:盲目而漠然的我们,将如何“看”并“看见”?

李青 音乐课 Music Class

布面油画 150 x 290 cm x2 钢管:尺寸可变 2015

李青 音乐课 Music Class

布面油画 150 x 290 cm x2 钢管:尺寸可变 2015

李青 音乐课 Music Class

布面油画 150 x 290 cm x2 钢管:尺寸可变 2015

在作品《音乐课》中,李青将双联画的形式与钢管的装置结合起来。两幅画描绘同一场景中观看色情舞蹈的行为,却具有明显的差异——两位衣着暴露的女子被置于不同的文化界面中,其一“优雅”地坐在三角钢琴上,其二倒挂在钢管上搔首弄姿。钢琴与钢管均指向音乐与表演,却作为迥异的能指符号塑造了大相径庭的文化语境,以不同的方式建构观看者的目光。钢管舞专用的钢管则密集地排列在独立的空间入口,视觉上类似牢笼;观众唯有从钢管的缝隙处勉强进入,才能近距离地“欣赏”双联画。在此,观看的主体与被观看的客体因观看语境的暧昧性而趋于混同:当观众穿越“钢管阵”之时,在某种意义上亦沦为被观看的对象——如今,观看的主体融于整体性的景观,永远地暴露在未知的目光之下。

李青 纪念物 · 亚洲风景 Mementos · Asian Scenery

综合材料装置 尺寸可变 2013-14

李青 纪念物 · 亚洲风景 Mementos · Asian Scenery

综合材料装置 尺寸可变 2013-14

《纪念物 · 亚洲风景》用装置加绘画的方式模拟了一组街头游戏机,其中用浮雕着色描绘了电子游戏“街头霸王”中设计的亚洲街头场景,这款风靡全球的游戏设计了世界不同地区的背景,充满了对异国风情掠影式的想象。用手工的固态的方式意在表现这种虚拟的街头风景在认识和记忆中的纪念意义,成为一个日常拟像的纪念品。

李青 乡村教堂 Rural Church

木、有机玻璃、金属、油彩 597 x 564 x 528 cm 2014-2015

李青 乡村教堂 Rural Church

木、有机玻璃、金属、油彩 597 x 564 x 528 cm 2014-2015

李青收集农村的废旧木窗和木头,搭建一个带窗的教堂局部装置,并在窗子上绘制出另一个乡村教堂的图像。装置本身具有强烈的废墟感,而乡村教堂的形象则具有艳丽的媚俗感。在此,“窗”的意象本身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将装置与乡村教堂的形象区隔开,建构了“观看”的行为;另一方面,它使“废墟”与乡村教堂的形象之间形成互相指涉的关系,仿佛同时消解了残留物的衰败与物象的虚假繁荣。在当代的中国,“山寨版”的乡村教堂不仅象征着后现代消费社会对信仰的内爆式瓦解,更暗示着资本主义全球景观的意识形态统摄。

“窗”系列

 

“窗”系列将绘画和窗子的实物相结合,构成了一种虚拟的风景,由于现成品窗户这一道具的加入,这些作品比普通的风景画更具有舞台般的实景感和戏剧感,而矛盾的是,绘画带来的虚假感依然存在,而且和真实的窗户产生对比的张力,这是绘画的语言和再现之间特殊的张力。张力同时存在于邻窗相望的错觉和虚拟场景的背离感之间,窗外景物和观者之间心理和文化身份上的距离感是挥之不去的。

“李青:大教堂”展览现场,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左:李青 邻窗 · 赌场 Left: Neighbour' s Window · Casino

右:李青 邻窗 · 圣堂 Right: Neighbour' s Window · Church

左:木、有机玻璃、金属、油彩 150 x 107 x 11 cm 2014

右:木、有机玻璃、金属、油彩 150 x 107 x 11 cm 2014

李青 邻窗 · 甜品 #1 Neighbour' s Window · Desserts #1

木、有机玻璃、金属、油彩 151 x 107 x 8 cm 2014

李青 邻窗 · 甜品 #2 Neighbour' s Window · Desserts #2

木、有机玻璃、金属、油彩 148.5 x 108 x 8 cm 2014

李青 邻窗 · 小教堂 Neighbour' s Window · Little Church

木、有机玻璃、金属、油彩 151 x 85.5 x 7 cm 2014

李青 镜窗 · 三岛的花园 Mirror Window · Mishima Yukio' s Garden

木、玻璃、压克力镜面、金属、油彩 151 x 106 x 8 cm 2014

“李青:大教堂”展览现场,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李青 人类伴侣 Human Relatives

综合材料 100 x 55.5 x 24 cm 2015

《人类伴侣》中一男一女的形象模仿了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展品《最初的人类伴侣》中两个原始人的动态,浮夸的金色和背后的壁龛展示了一种人类自我认知中的仪式化倾向。

李青 最后的主义——列宾《托尔斯泰犁田》之后 The Last Doctrine-After Repin's "Tolstoy Plowing"

布面油画、画框 74 x 50 x 11 cm x 2 玻璃钢着色 158 x 234 x 63 cm x 2 2013

在作品《最后的主义——列宾 < 托尔斯泰犁田 >之后》中,李青致力于讨论艺术作品在社会历史环境之下的多重书写与塑造。托尔斯泰(Tolstoy)本为俄罗斯贵族、大地主,其犁田的行为毋宁在于对即将逝去的小农生产方式的眷恋,具有乌托邦的意味;而列宾(Repin)的《托尔斯泰犁田》却似乎要将托尔斯泰塑造为社会革命的“先声”。李青以苏派的笔触临摹了列宾的原作、制作了犁田的雕像,却将绘画与雕像从中间完全切开,仿佛冰冷的工业“切割机”插入被建构的文化形象,而怀旧情调与革命话语则再一次被纳入景观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

李青 最后的主义——列宾《托尔斯泰犁田》之后 The Last Doctrine-After Repin's "Tolstoy Plowing"

布面油画、画框 74 x 50 x 11 cm x 2 玻璃钢着色 158 x 234 x 63 cm x 2 2013

李青 最后的主义——列宾《托尔斯泰犁田》之后 The Last Doctrine-After Repin's "Tolstoy Plowing"

布面油画、画框 74 x 50 x 11 cm x 2 玻璃钢着色 158 x 234 x 63 cm x 2 2013


 

 

 

liqingstudio@qq.com

 

此网站所有版权归李青工作室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