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
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李青 黑色群像 Black Group Portrait
布面油画 240 x 600 2010
李青 白色群像 White Group Portrait
布面油画 240 x 600 cm 2010
李青 江边的佛像工厂 A Buddha Factory at the Riverside
布面油画 240 x 408 cm 2012
“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展览海报
“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通过一组绘画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整个概念可以说是一种“造物志”,即对现实可见的人造之物的描绘。
作品中对物的观看并不是单纯的对物和物性的凝视与观照,而是对人迹的考查,所谓“物是人非”,此“是”彼“非”都在人和物的关系之间。所选择的物,有日常生活所使用之物(冰箱),有承载了记忆和神话的遗迹之物(塔——雷峰塔),有寄托了愿望和被膜拜的偶像之物(佛像),有凝聚了人性和悲剧之美的失落之物(沉船——泰坦尼克号)。而这些物被描绘的状态,并非都处在一种正在发生的使用关系之中,而是处在被使用之前或之后的状态(被废弃的冰箱群,制造中的佛像和泰坦尼克号,倒塌的塔),这一时间的错位反而凸显出人寄托于物之中的精神和情感(这在一种使用顺手的状态下基本是被忽视的):遗落在弃物与遗物间的乡愁,对无常的感喟,重拾回忆和历史,制造纪念或膜拜之物,重建替代之物,在平淡生活中对神话、罗曼史之类故事的念念不忘和心理投射。这种心理体验在社会剧变和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盛行的背景下的中国实际上是日渐显著的。可以说,作品中的这些物都处在一种轮回的过程之中,而剧变和使用的即时性也使这种轮回越来越急速。
“重新发电”这个主题的形成和上海双年展的迁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建息息相关,它天然地对应着对原南市发电厂、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的改造和重启。它充分调动了城市的记忆和世博的资源,扣准了中国工业摇篮的命脉,承载了当代资源变革的使命,形象地表达了上海双年展和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思想策源地、能量发动机的意义。
和世界上其它工业遗址改造项目一样,热电厂建筑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开发,并不只是废旧资源的再利用,而是整个城市生态的反思和重新设计。 “重新发电”并不只是把发电厂搬到远离城市的地方,也不只是简单地关于思想能源的诗性阐发,而是对于我们的生存方式的资源性命题的反思。
共生即能源,他人即矿藏。我们必须重提另一些能量来源的方式,即从共同体的关系中寻求能量。就像我们儿时寒冷的冬季,并不总是烧煤生炉子取暖,而是互相挤靠。能量不是等待被发掘的秘藏,而是来自共同体意识。他人与我们的差异,成为我们能量的源泉,因此保全他者、保卫社会,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计。
——邱志杰
主策展人
邱志杰,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总体艺术工作室主任。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导师组成员。作为活跃的艺术家,邱志杰的创作活动涉及书法、绘画、摄影、录像、装置、剧场等多种方式,其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和收藏。他的主要个展包括:2009柏林世界文化宫,2009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08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等等。他参加过的主要群展有第 53届威尼斯双年展、第 25届圣保罗双年展;后八九中国新艺术等等。
他同时是影响广泛的理论写作者。曾出版《影像与后现代》《给我一个面具》《自由的有限性》《重要的是现场》《摄影之后的摄影》《总体艺术创作基础教程》《总体艺术论》等艺术理论著作。2003年以来,邱志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在这个工作室的教学中他提出了不断发展的“总体艺术”的概念,在正统美术教育体制与当代艺术体制之间构造了一种活泼的力量。总体艺术工作室的教学和创作实践,以文化研究为基础,大量引入社会学、考古学、媒体研究的知识背景,以社会调查、符号分析和事件介入日常生活经验,发展出一种将观察、行动、装置、现场艺术、事件艺术、写作和策展等多种要素糅合于一体的复杂的文化生产实践。
作为策展人,邱志杰策划了《现象与影像:中国录像艺术展》(1996)、 “后感性”系列展览(1999-2004),以及2002年的《长征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录像专题》和2005年的《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等。
联合策展人
鲍里斯·格罗伊斯,出生于 1947年的东柏林,所以对苏维埃体制非常熟悉。1965到 1971年间,他在列宁格勒大学研读哲学和数学,在那个城市作了五年的研究助理,而后他搬到了莫斯科,投身到体制外的艺术圈里,并提出了“莫斯科观念派”这个术语。1981年,他移民到西德,在明斯特大学拿到了哲学博士学位。从那时起,他就把研究方向定在了前苏联的后现代艺术以及俄罗斯先锋派上,撰写了许多书籍,包括《斯大林主义的艺术》《伊利亚·卡巴科夫——从自己的公寓飞向太空的人》,以及最近出版的《艺术权势》。格罗伊斯现在分别在两地任有教职,一个在德国西南城市卡尔斯鲁厄媒体艺术学院,一个在纽约大学,同时他也是国际艺术界著名的策展人和“录像拼贴”的创作者。
张颂仁,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汉雅轩画廊艺术总监,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联合创办人,国际艺术批评家委员会(AICA)香港分会联合创办人。张颂仁坚信当代艺术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有不同的责任和命运,他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中国当代艺术以何种方式对世界做出回馈。1990年代以来,他的文化思考与策展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发展。张颂仁的策展专案包括:“后89:中国新艺术”系列展、1994圣保罗双年展中国特展、1996圣保罗双年展中国特展及香港馆、2001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文字的力量”系列展、“幻影天堂:中国新摄影”展、“开放的亚洲:2005威尼斯国际雕塑年展”“黄盒子:当代艺术与中国空间”系列研究计划、“2007圣保罗建筑双年展”“漆艺的精神空间”及2008年“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从中土到西天:中因当代艺术交流系列”等重要艺术活动。
晏思·霍夫曼,1974年生于哥斯达黎加圣何塞,是一名作者、编辑、教育者与展览组织者,他从90年代末开始策划展览,在二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曾策划过多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展览。他自2003年至2006年就职于伦敦当代艺术中心(ICA),任展览部负责人;从2006年到2012年任加州艺术学院沃迪斯美术馆馆长。他是2009年第二届波多黎各圣胡安三年展的联合策展人,2011年第十二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他曾任刊物《展览主义者》的联合创刊编辑以及《Mousse》杂志的主编。
此网站所有版权归李青工作室所有